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师风采 > 正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幅悬挂在杨文伟教授课题组研讨室内的题字显得格外醒目。打牢基础,做接地气的科研,一直是杨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宁夏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积极对标自治区产业发展,主动作为,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加大研究成果示范推广力度,在区内建立了“双碳新材料”示范推广基地,与具有潜质的主要新材料公司成立了创新联合体;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助力自治区产业发展。2020年杨文伟教授被自治区政府认定为享受政府特贴专家。


在教学及科研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实践性课程群的实践与推广

杨文伟教授作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主讲,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开创性的实行了“立体化”教学模式,将枯燥的施工技术基本原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立足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现状,提出了土木类实践性课程群的理念并将“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推广。该教学成果主要解决了土木类实践性课程各自为政,连通性差、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实践性课程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同时构建了大学培养与社会应用直通车的人才培养机制。该教学成果,获得宁夏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并在区内外相关院校进行了实践推广。


2.强震区基于绿色低碳的钢结构抗震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自然灾害防治已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在国家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自然灾害治理新格局中,土木工程的抗震安全性是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亟待关注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宁夏乃至西部地区处在强震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开展西部地区工程抗震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钢结构作为土木工程中的主要结构形式,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大政方针。但在推行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中,如何提高结构耗能减震的能力、如何优化施工工艺以推动该结构建造效率等一直是该领域学者追求的目标。本成果紧扣钢框架与钢桁架结构在装配式项目中的技术瓶颈,主要针对钢板剪力墙钢框架体系的耗能减震、钢管桁架结构装配单元直接焊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等展开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带PEC柱的薄钢板剪力墙(或钢支撑)抗侧力体系、研发了结构具有“可更新”功能的组合结构体系、通过装配化连接实现了钢结构模块化装配技术、优化了钢管结构装配单元直接焊接节点施工工艺等。本研究得到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部级及厅局级项目的资助,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2篇、申请专利6项,培养硕博生60余人。关键技术在宁夏及西北周边省份的银川、兰州新区、天水、西宁等高层和大跨度结构工程中进行了推广应用,节约资金近亿元,推动了我国在推行绿色低碳装配式钢结构领域的科技进步。


3.组建了“宁夏土木工程防震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平台

针对我区在防震减灾领域研发平台短缺的现状,杨文伟领导其学科团队,组建了宁夏首家防震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以“立足宁夏、面向西北、防震减灾、服务社会”为宗旨,瞄准宁夏在防灾减灾方面的重大需求, 主要围绕先进绿色建筑技术、防灾规划及灾害治理、工程抗震及减(隔)震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展开研究。


先进绿色建筑技术方面:宁夏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在先进材料研究方面一直引领“双碳”材料研发前沿。目前,完成了“苯板聚苯颗粒浆料外墙外保温体系的研究”、“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研究”、“泡沫混凝土及碳吸附水泥砂浆制备与推广研究”等系列研究工作,并为该领域的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长期的咨询与指导工作;宁夏处在西北寒冷盐碱地区,由于受到盐蚀、冰冻和风化的协同作用,地表混凝土结构及建(构)筑物表层剥蚀问题特别突出。对于已剥蚀混凝土如不及时修复,遇到地震作用将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加速性损坏,影响结构安全。因此,研究制备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混凝土罩面修复砂浆以及新旧混凝土界面剂材料,不仅是寒冷盐碱地区既有建筑结构维修加固的科技需要,而且也对新建混凝土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防灾规划及灾害治理方面:主要侧重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设计、宁夏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及宁夏城市防洪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编制了“宁夏南部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并无偿赠送给海原县人民政府,为政府对于重大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源避让方面的决策有了科学依据。


工程抗震及减(隔)震控制方面:主要针对强震区能源工程及生命线工程的抗震及减隔震控制展开了研究。承担能源基地储油罐减隔震方面的国家基金2项,自治区基金重点项目1项,通过该领域减隔震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我区乃至全国能源基地储油罐的安全性提供了解决途径,社会价值凸显,意义重大。


工程抗震加固及健康监测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监测技术,建立起土木工程损伤实时监测的平台。目前该领域已与休斯敦大学(美国)、同济大学、长江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




4.成功举办了“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纪念国际论坛”

2020年在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之际,在杨文伟教授主导下,成功举办了“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纪念国际论坛”。 有来国内外地震、地质及土木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近17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本次国际论坛规格高、交流领域广、科学传承跨度大、意义重大。论坛结合重大需要进行研讨,接地气惠民生,对地震科学与防震减灾创新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为宁夏防震减灾与地震遗迹保护提供了更加务实的资政建议。本次论坛,为政界提供了确立海原大地震历史地位的资政参考,为学界提供了地震研究全新的学术成果。



5.提出了“地震地质遗迹+科普”的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

该成果对宁夏南部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海原老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震地质遗迹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层次挖掘,发表学术论文3篇,地质灾害区划图一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一份。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试验多项目,获得“互联网+”大赛银奖与铜奖各一项。该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但弥补了我区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短板,也为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该成果被海原县政府编制“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所采纳。为“巩固脱贫成果,普及防震知识”开辟了新路径。


上一篇: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张尚荣

下一篇: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白一茹